今天是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为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场最高检新闻发布会出“书”啦
时间:2021-12-0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1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以“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1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以“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情况,发布《绿色发展·协作保障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白皮书》,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介绍,本次发布会既是最高检2020年召开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也是首次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发布会与记者互动交流,还是首次发布最高检白皮书。

 

以办案为中心

解决危害长江生态环境“老大难”问题

 

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指出,如何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检察自觉,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精准、优质的检察产品,是我们肩负的重大时代使命。

 

最高检举办长江检察论坛,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常态化的协作平台,指导长江沿线11省市检察机关共同分析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难题,进一步找准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立足点、着力点、关键点,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担当作为。《白皮书》是20191120日召开的第二届长江检察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

 

据张雪樵介绍,为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检察机关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

 

一是严惩各类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检察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批捕43367084人,起诉1250422310人;紧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办理了长江首起非法采砂涉黑命案等有影响案件。

 

二是推动解决危害长江生态环境“老大难”问题。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检察机关立案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0212件,办理诉前程序26271件;对破坏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单独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90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391件;对不依法履职的环境资源主管部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60件。

 

三是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与生产发展转型。推行“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2019年,通过办案共督促修复被污染、破坏违法占用的林地、耕地、湿地、草原11.44万亩,消除污染隐患、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131.2万亩,整治造成污染环境企业、养殖场等3426个。

 

“聚合效应”

跨地域检察联动“拧成一股绳”

 

据张雪樵介绍,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了聚合效应。具体体现在:一是上下一体推动,通过强化督促指导,完善办案机制,推动解决司法鉴定难等办案难题;二是开展专项行动,以点带面推进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整治;三是强化协同联动,跨省域检察保护“形成一盘棋”、跨地域检察联动“拧成一股绳”、跨系统执法司法“同使一股劲”,构建检察协作新格局;四是做实智慧借助,加强专项业务培训、打造专业化团队、创新检察技术应用等;五是注重宣传发动,鼓励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惩处力度

提升违法成本和震慑力度

 

张雪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为落实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精神,检察机关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召开第二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论坛,参加范围拓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并邀请了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检察机关代表参加,涵盖了22个省区市,让各地检察机关更广泛地共享服务大局的工作经验。论坛上,发布了第二批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典型案例。二是指导地方检察机关对违法行为人加大惩处力度,提起刑事公诉的同时,对其造成的生态损害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其修复或者赔偿生态损失。三是部署要求长江经济带检察机关聚焦黑臭水体、固体废物和尾矿污染,探索全流域、跨区划环境治理。四是围绕长江警示片中的问题开展工作。2019年,检察机关针对2018年长江警示片的问题线索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3件,发出行政诉前检察建议62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3件。

 

打出生态保障的检察“组合拳”

 

上海市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盛勇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上海检察机关与沿长江流域10省检察机关打出了一套生态保障的检察“组合拳”。一是强化了区域检察协作。上海市检察院牵头设立长三角区域检察协作办公室,统筹长三角一体化、长江下游检察协作事宜。二是探索跨区域管辖机制。将区域内的大气、水域污染公益诉讼案件交由铁路运输检察院集中管辖。三是完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针对治理难题,创新“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四是落实到跨区划具体办案上。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协同办案机制;对跨省际公益保护线索,最高检实行指定管辖。

 

建立特殊案件跨省际办理机制

有现实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长三角地区建立特殊案件跨省际办理机制具有必要性:一是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司法机关的重要使命;二是保障法检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现实需要;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针对建立特殊案件跨省际办理机制,她建议:一是从程序上争取人大授权,在原有铁路法院和铁路检察院的基础上建立跨行政区划(跨省)的法院、检察院,实现跨省际特殊案件的集中管辖;二是在长三角建立起特殊案件相对统一的诉讼体系,梳理明确与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海事法院等司法机构的关系。

 

同为“母亲河”

保护黄河围绕四大重点下功夫

 

最高检检委会委员、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答问时说,2020年,检察机关将着力围绕黄河安全、生态、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保护四大重点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一是拓宽领域范围。将检察机关监督的重点拓展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二是全面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全面推进“四大检察”共同发力,以司法办案为中心,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的探索推广。将检察机关与流域机构、河长办之间沟通协作机制推广到全流域,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作。

 

“严”字当头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

 

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副厅长张晓津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检察机关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一是坚决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犯罪。二是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强化对重大案件的督导督查。2019年,最高检第一检察厅挂牌督办的45件长江经济带重大污染环境刑事案件已办结32件。三是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惩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背后的黑恶势力犯罪。四是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公安机关立案工作的监督。长江经济带11省市检察机关建议移送涉嫌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案件29923516人,行政执法机关已移送27593253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涉嫌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819件。五是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多省市检察机关与各部门加强配合协作,解决立案标准不统一、证据标准不健全,衔接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六是结合办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开展生态恢复检察工作。

 

跨省协作

实现保护环境与企业发展“双赢”

 

四川省古蔺县检察院检察长郭庆回答记者提问时说,2018年,古蔺县检察院与贵州省习水县检察院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跨省检察协作机制,开展案件线索互移、信息资源共享、调查取证协作等工作。

 

在办理习水县检察院移送线索的某酒厂非法排污案件时,为护航民营企业发展,古蔺县检察院与县生态环境局沟通,共同到企业开展环保和法治宣传、研究整改措施,确保企业在不停产、停业的情况下整改问题。经过整改,企业新建了污水收集池等设施、维修了原有的处理设备,降低了污水处理费用,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的办案效果。20195月,古蔺县检察院邀请习水县检察院一起到案发地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共同确认已经整改到位。

 

统一部署

实现全国检察“一盘棋”

 

张雪樵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检察机关发挥检察一体化的制度优势,来解决大河大流域治理的协同性和系统问题。

 

一方面,最高检统一部署,实现全国检察“一盘棋”。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法律监督,包括刑事检察部门的立案监督和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带动不同行政区划的行政机关开展同步执法、联动执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显著优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